漫步于上海世博園,觀眾經常可以發(fā)現前沿科技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交織演繹——竹材的運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“西班牙館、印度館、印度尼西亞館、挪威館、越南館和秘魯館……”國際竹藤組織(INBAR)總干事古珍博士對世博會上的竹藤建筑如數家珍。“以西班牙館的‘藤條籃子’造型為例,該館對于藤的應用令人嘆為觀止。場館外表覆蓋的8500多塊在山東手工編織的藤板,就像弗拉門戈舞者的裙子”。
如果說西班牙館的風情過于絢爛,那“德中同行之家”的簡潔造型,可以讓人沉下心來思考竹藤元素在上海世博會上大放異彩的原因。“德中同行之家”的骨架來自于中國云南的8米長巨龍竹竿,建筑外表還覆蓋著透明薄膜,在夜晚如同點亮的燈籠。
“德中同行之家”設計師馬庫斯·海因斯多夫認為,竹子的內在美使其在建筑設計中顯得格外高雅,同時作為有機材料,它又讓人認識到可持續(xù)生活的潛力。
可不要認為用竹藤做建筑材料是很簡單的事。在以“零化學物質”著稱的印度館內使用了世界上最大的竹制穹頂:一根跨度逾三十四米的頂梁,要用竹材加工出弧度來,其難度可想而知。竹子最終能夠“挑大梁”,實際上是利用現代工藝和科技對傳統(tǒng)材料進行再加工的結果。
除了運用于建筑外,上海世博會上的國際竹藤組織館,本身還是竹材的集大成者:從傳統(tǒng)的編織品、容器和生活寢具,到運用現代技術的高品質竹纖維紡織品、竹藤生物制品,還有在廢棄后可自然降解的竹制鍵盤、鼠標和筆記本外殼,都讓觀眾大開眼界。
事實上,在低碳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,如何從竹藤這種傳統(tǒng)材料中汲取生活智慧,已然成為一股時尚潮流。比如,在國際竹藤組織館內展出的一系列竹藤編織箱包中,居然有時尚巨頭古馳推出的一款手提包,其手柄就是用竹做成的,顯得古樸而優(yōu)雅。此外,在國際竹藤組織榮譽日活動上有過驚艷亮相的北京良宵竹樂團,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。